首页 > 开平市发展和改革局 > 信用开平 > 信用资讯 > 信用新闻
矗立百年的诚信丰碑,镌刻侨乡的精神密码
来源: 江门开平长江村镇银行     时间: 2025-11-03 08:55

在广东省开平市的田野乡间,一座座中西合璧的碉楼如史诗般矗立。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,更是一部华侨精神的“立体史书”。那些跨越山海、代代相传的“信义”故事深植诚信文化密码。

一、一诺千金:华侨汇款建楼的“诚信契约”  

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无数开平人远渡重洋谋生。他们虽身处异国,却始终铭记对家乡的责任。稍有积蓄后,华侨们便通过侨批(早期跨国汇款)将血汗钱寄回故里,用于修建碉楼、购置田地、兴办学校。“钱银一到,楼即动工”——这种无需书面协议的信任,成为华侨与家乡之间最朴素的“诚信契约”。

二、众志成城:碉楼背后的集体信义

开平碉楼不仅是个人财富的象征,更是村民互助共济的见证。面对匪患与洪灾,村民们或合资、或集体兴建碉楼,约定“遇险共御,资源共享”。这种“以楼为盟”的集体精神,展现了乡土社会中“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”的信义准则。

三、赤诚家国:碉楼里的忠诚史诗

抗日战争时期,碉楼化身抵御外侮的“红色堡垒”。1945年的南楼保卫战中,司徒煦等七壮士坚守碉楼十天九夜,最终宁死不屈。他们在墙上留下的“誓与南楼共存亡”血书,至今仍震撼人心。这份对国家、对家园的赤诚,将诚信文化升华至民族大义的维度。

四、信义传承:从历史地标到文化基因

如今的碉楼,依然是诚信教育的“活教材”: 

- 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,记录着华侨“言出必行”的汇款史;  

- 村民自发成立保护协会,践行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守护承诺;  

- 文旅融合中,当地坚持“修旧如旧”,以诚信态度对待历史建筑。

从侨批里的 “言出必行”,到村民的 “守护承诺”,再到文旅中的 “历史诚信”,开平碉楼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,而是开平市信义基因的 “载体” 与 “见证者”。这份基因,不是写在纸上的标语,而是融入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、每一个人的行动里,历经百年而愈发鲜明。如今,当我们走进开平碉楼,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痕迹,更是一份代代相传的信义精神 —— 这份精神,正是开平最珍贵的文化财富,也是这座城市始终充满活力的密码。




 
联系我们 网站帮助 网站地图 服务申明
 版权所有:开平市人民政府    主办: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 
备案编号: 粤ICP备05079694号  网站标识码:4407830003  粤公网安备; 44078302000116
开平发布政务微信